联想记忆法在古诗词背诵中的实践?
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记忆的方法。在古诗词的记忆中,这种方法尤其有效,因为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词内容更加生动可感。以下是关于联想记忆法在古诗词背诵中的实践:
1. 象形联想法:对于具有生动形象和优美意境的古诗词,如王维的诗,可在理解诗意时展开丰富想象,让诗中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强化记忆。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想象空荡山林雨后,秋夜明月洒在松林,清泉在石上流淌,竹林喧闹处浣女归来,莲叶摇动下渔舟穿梭的画面,仿佛置身其中,背诵时便会流畅自如。
2. 谐音联想法:古诗词表达含蓄,多有隐喻。如李白《劳劳亭歌》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柳”谐音“留”,诗人不直接说离别之苦,而借柳表达,读者可由柳及情,联想到送别场景与离别情感,借助谐音联想理解记忆诗词。
3. 拆分联想法:部分古诗词可尝试拆分,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拆分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不改变原意基础上,便于发散思维联想记忆。
4. 情境联想法:像李白的《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例,可联想黄河之水如巨龙从天而降,奔腾入海,象征生命历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想象在月光下持金樽畅饮,感受生活美好,通过构建具体情境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5. 情感联想法:对于杜甫的《春望》,可联系安史之乱背景,感受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将自身情感代入,想象国破山河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悲痛,从而更好地记忆诗词。
6. 多感官联想法:以《将进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为例,可想象在朋友家做客,感受手中酒杯温度、闻到酒香、听到主人话语、看到主人笑容,调动多种感官,让记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