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社交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后果?

“社交故事”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后果。以下是通过“社交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后果的具体方法:

一、什么是社交故事

社交故事是由一系列简单的描述性语句组成的短文,内容通常是关于社交情境、行为和情感。这些故事以孩子为主角,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语言简单易懂、结构清晰。“当小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时,同学们都看向他,老师也停下了讲课。”

二、具体步骤

1. 确定情绪场景

要明确孩子需要理解的情绪场景。孩子在与同伴争抢玩具后的情绪情况。可以编写这样一个社交故事:“有一天,小红和小朋友们在玩玩具。小红看到一个很漂亮的玩具,她很想玩,可是这个玩具小兰已经在玩了。小红没有好好说,直接上去抢玩具。小兰吓了一跳,然后哭了起来。其他的小朋友看到小兰哭了,都不高兴地看着小红。”

2. 描述情绪反应

具体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反应。在上述故事中,接着可以写:“小红看到小兰哭了,她有点害怕,心里也有点难受。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小兰这么伤心,她开始觉得自己抢玩具是不对的。”通过这样的描述,让孩子感受到情绪的连锁反应。

3. 解释情绪后果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情绪带来的后果。“因为小红抢玩具,小兰哭了,其他小朋友也不跟小红一起玩了。小红现在一个人站着,她觉得很孤单。她失去了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这是因为她刚才的坏行为造成的。”

4. 提供正确做法

在故事的结尾,提供正确的情绪处理和行为方式。可以这样写:“后来,小红走到小兰身边,跟她说‘对不起’,还把玩具还给了小兰。小兰擦擦眼泪,笑着说‘没关系’。然后他们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开心地玩起来了。”

三、注意事项

1. 故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编写。对于较小的孩子,语言要更简单,情节可以更单一;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情节的复杂性。

2. 社交故事可以结合图片或者绘画来呈现,这样能更直观地帮助孩子理解。在讲完故事后,和孩子一起把故事中的场景画下来,让孩子更好地回忆和理解情绪后果。

3. 要经常和孩子一起回顾社交故事,强化他们对情绪后果的理解。可以在日常生活场景出现类似情况时,引导孩子回忆故事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