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时,如何用“选择法”替代命令?
在指导孩子面对拖延问题时,“选择法”不仅是一个实用的方法,更是一种尊重孩子自主性的人文教育。这一方法的根基深植于心理学理论,尤其注重通过设定限制的选项,赋予孩子在作决定时的主观选择感,使其感受被充分尊重和信任。
在采用“选择法”的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其核心理念,那就是为孩子营造一种在既定的选择框架下自我管理的氛围。家长们提供的选项应当严谨考虑其可行性与合理性,避免孩子以此作为借口,利用这些选择故意延宕不决。
以下是“选择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实施技巧,它们有利于家长们在实践中指导孩子应对拖延的问题:
1. 将任务切割,变问答题
采取小步骤细化孩子的任务,并转变为提问的形式,引导他们做出决定。面对收拾杂乱玩具的场景,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我们可以先整理哪些玩具?是要收起小汽车还是恐龙模型呢?”
2. 提出多方位选项,平衡兴趣和任务需要
设计出一系列多样化的选项,既要兼顾孩子的个人喜好,同时也要符合完成任务的标准。孩子在学习作业时,您可以这么提问:“你打算从哪科作业开始做?觉得数学更难懂还是语文更具趣味?”
3. 尊重孩子对时间的掌控权
确保任务得以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定启动行动的时间节点。比如说:“你想是选择在十分钟后洗澡还是直接着手洗漱,全部权力归你掌控。”
4. 提醒并引导思考结果,促使其慎重选择
向孩子清楚地描述不同选择的潜在影响,帮助他们审慎抉择。可以这样讲:“选择先去练习钢琴的话,练完后我们就看动画片;要是推后的话,可能就没有时间看了。你怎样决定会更妥当一些?”
实践“选择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 设定明确的封闭选项而非开放问题:给予孩子固定的选择范围,比如从“选英语作业还是数学作业?”中挑选一项。
2. 摒弃无意义的催促:在孩子做出了选择之后,给予即时的认可和表扬,如称赞其选择合理,这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3. 适应孩子的年龄及任务难易度变化选项难度:根据孩子成长的阶段和任务的性质调整选择的复杂度。例如对小朋友可以从颜色的小决策开始引导,如“想喝水是用红杯子还是蓝杯子?”
如果孩子仍旧表现出拖延,将“选择法”与一些激励手段结合起来会更加有效。例如设定一个“达成目标就奖励娱乐”的条件,如孩子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他们将会得到去公园的乐趣,反之则是普通的户外活动。这样的激励机制将“选择法”与孩子们自我控制力联系起来,有效激活内驱动力。
利用“选择法”让家长们由以往的单方面的管控者转换成更具策略的指导者,让孩子从单纯的执行者演变为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者。这种方法持续实施对于提高孩子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及责任心大有裨益,而且有利于降低亲子间的争执。家长要有恒心,持续给出结构化选项,支持孩子慢慢习惯和克服拖延的问题。